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乾隆 > 贰臣传 > 乾隆为何编著《贰臣传》?吴三桂为何没有入选?

乾隆为何编著《贰臣传》?吴三桂为何没有入选?

小编 时间: 浏览:0

乾隆帝下旨编《贰臣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号,表明乾隆帝开始敢于以汉人的思维去瓦解汉人可能的和潜在的逆反。

清廷以异族入主,定鼎天下,但异族身份始终是其如芒在背的一根刺。清朝前期的几位统治者既要时刻提防着汉人的反抗,又要反复表现出对汉人的关爱和对汉家文化的热衷,逐步培养汉人对清廷的认同感和效忠意识。



但到了乾隆年间,天下虽然承平日久,汉人反抗的声浪看似日渐式微,但可能的和潜在的逆反仍然存在。不过,再像以前那样公开严满汉大防,以严酷手段镇压,也的确会破坏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怎么办?

睿智如乾隆帝,在确认了自己已取得天下共主身份之后,开始以汉人的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乾隆帝屡次对历代忠臣加以表彰,用以凝聚人心。表彰形式是多样的,最重要的是祭祀、建祠、追封,如岳飞、于谦、铁铉、史可法等,这些人也都是汉人最敬仰的忠臣。表彰他们,自然会得到汉人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弘扬忠君思想。



另一方面,那就是要树立“人人喊打”的反面典型,给大家一个批判的靶子和标杆。这样就能尽可能淡化民族上的分歧,引导汉人从思想和价值观上一致对外。

乾隆帝在阅读前明降臣钱谦益的作品时,发现他对清朝多批判和诋毁之语,因而发怒,指责钱氏若是誓死不降,倒也无妨,奈何早已沦为一介降臣,竟然还敢对新朝狺狺狂吠,指手画脚,不过是在洗白其失节的污点而已。

于是,《贰臣传》呼之欲出。



1776年,乾隆帝下令编纂《贰臣传》,拣选出120余位明清之际身仕两朝的臣子,并将他们的事迹收录在了《清史列传》之中。

汉人不是最讨厌奴颜媚骨的投降派吗?朕也讨厌,瞧,朕已经把他们的事迹登记造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咱们一起来批判他。当然,也希望你们不要像他们那样。

乾隆帝的意图,大抵如此。

不过,乾隆帝也明白,贰臣之中有不少是为清朝定鼎天下立下大功的人,如今他们的后人仍然活跃在清廷的政治舞台上,如此卸磨杀驴既不利于统战,又有失人君气度。所以,《贰臣传》又分为甲、乙两编。



甲编收录的自然是甲于天下的人物,这类人虽然降清,但贡献卓著,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忠”,是那种言行一致的“忠”,而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洪承畴、孔有德、祖大寿等。乾隆帝给他们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他们之所以身仕两朝,不是他们不忠,而是前朝太low,而根据他们在新朝的表现来看,绝对是国士无双。

而乾隆帝钦定的反面典型,都收录在乙编,诸如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孙之獬、冯铨等。这类人的特点是,背叛旧朝,却仍旧对旧朝抱有幻想,要么就是投降过来在新朝继续混日子,毫无建树,甚至仍旧胡作非为。

乾隆帝希望通过宣传甲编,明确共同立场,巩固战略同盟,而通过打击乙编,淡化民族矛盾,寻求价值认同,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至于吴三桂,他并不在《贰臣传》之中。因为即便是乙编中的诸位贰臣,也顶多是奴颜媚骨,无功有过之辈,但他们并没有从行动上公开反清。而吴三桂则不同,他已经不单单是端起大清的饭碗干饭,撂下大清的饭碗骂,而是直接把饭碗砸了,在降清之后再度叛清。对于这类降清复叛的叛徒,乾隆帝则于1783年下旨编纂《逆臣传》,收录其言行,昭告天下,永垂青史,令其永世不得翻身。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