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典故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未知 时间: 浏览:0

“蛇吞象”的起源

 

据传,古时有一穷苦之人,路遇一条奄奄一息的小蛇,一时心善,便随手救了它。

怎料这小蛇不但修得人性,懂得感恩,在修仙之术方面更小有造化,就如被搓出来的阿拉丁神灯灯神一般,非要满足救命恩人几个愿望。

穷苦之人也不含糊,如同马斯洛需求一般,起初的愿望只是祈愿获得简单的衣食,温饱即可。怎料小蛇咔咔一顿操作,穷苦之人的愿望居然轻易地就实现了。

突如其来的小幸运,让不再穷苦的穷苦之人一时间来了雅兴,见愿望实现的如此轻松,便又有了进阶的要求——做官,小蛇也再才满足了他的愿望。

被欲望蒙蔽了双眼的穷苦之人,一路体验着开挂般的人生,愿望也从九品芝麻官一路整到了宰相,而小蛇为报答救命之恩,也一再不断地应允着“穷苦之人”的要求。

直到有一天,身为宰相的穷苦之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俺要当皇上!”

直到此刻,小蛇终于顿悟,人的贪念,永无止境。

随即“啊呜”一口,吞掉了这位新任的宰相大人。

故此,“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流传至今,“蛇吞相”也在后期被演绎为“蛇吞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一文中更有对“巴蛇吞象”更详尽的演绎,"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大意即为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大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而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古人的民以食为天理念可见一斑)

此外,屈原在《天问》中也有提及:“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人心不足蛇吞象”还有后半句?

如同“父母在,不远游”一般,人们往往记住了前半句,而忽略了后半句的“游必有方”。

“人心不足蛇吞象”,同样也有着后半句,而此处的后半句并非转折,而是对原意的进一步补充和加深。

前半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可理解为人的贪心无穷欲壑难填,好比一条蛇吞进了一头大象尚不能满足。

后半句"世事难了螂捕蝉”则表达了世事纷繁复杂,人心险恶难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到头来害人人害恩恩怨怨无有已时,就好比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秃鹰在天,弓箭在手,敌人在后,老婆在家,隔壁老王一般。

当你机关算尽的想争个No.1,我却告诉你这事儿不但没完没了,更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的胜利者。

所以,人要学会知足,贪,永远无厌。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掂量掂量你再上!人啊,富在知足。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