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王莽 > 如果王莽改制成功,中国历史将会成为什么样子?

如果王莽改制成功,中国历史将会成为什么样子?

未知 时间: 浏览:0

在篡汉自立后,王莽推行了历史上有名的综合性改革,史称“王莽改制”。其中的许多政策与现代理念不谋而合,如实行国家专卖制度、禁止买卖奴隶、反对土地无限制兼并、推行均田制、实施民生福利政策等等,因此,他也被人戏称为“穿越者”。

这不禁让人脑洞大开:如果改制成功,这些看似超前的政策得以落实,中国历史会不会大不同?

可惜的是,王莽改制是压根不可能成功的:就算放在那个时代,这些措施也不新鲜,其中一些甚至是对汉武帝在位期间政策的借鉴;它们的本质,是封建帝国自身无法克服的痼疾。即使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无法解决,至于王莽就更没戏了:他把事情想的太简单、改革的方式太儿戏,以至于脱离了人性,甚至违背了社会运行体系。

 

所谓的封建社会,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土地自然是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封建统治的根本与生命线。

而对于强大的西汉王朝而言,围绕土地产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一直与其如影相随,并最终导致了它的崩溃。

众所周知,在西汉初年吕后直至文景时期,统治者采取了黄老之道治国。所谓的“无为”,并不是啥都不干,而是在政治上延续秦朝严刑峻法的同时,在经济上采取了任由民间“野蛮生长”的放任主义。除了全面开放山川水泽等自然资源外,还免除了名目众多的商业税,甚至还允许私人铸币。

纯粹的利益驱动,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成果不可估量,最经典的描述,就是那句我们熟悉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然而,我们大部分人没注意到另一面。

在放任主义下,民间资本肆意扩张,当初刘邦推崇的抑商思想荡然无存,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巨商大贾。

他们生活奢侈:“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利用资本结党营私、影响政治:“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或者“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直接替代了基层政府的职能。

此外,财富的自由扩张,必然会导致土地兼并,“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董仲舒写给汉武帝的文章里,提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为我们生动呈现了文景之治后西汉王朝的巨大贫富差距。

由于失去土地,大量农民依附于地主、富商,沦为奴婢;同时,朝廷也鼓励人们用财物赎罪、免除徭役,这份福利最终沦为了富人专享。

 

简而言之,贫富差距悬殊、资本渗透入政治,是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两大副产品。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强化皇权、以便开展自己的一系列雄才大略动作,在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等所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针对上文提到的社会隐患,他有以下几项动作:

迁徙富户。公元前129年,根据主父偃的建议,将全国家产在300万贯以上的富户强制迁徙到关中的茂陵邑,目的正是为了打击豪强地主:“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而这些富户抛售的土地田宅,则被朝廷低价收购,其后分给了无地的农民,由朝廷直接收租;

启用商人出身的桑弘羊,实行盐铁酒类专卖,推行均输、平准法。前者将之前被民间资本垄断的资源收归国有,后者控制了物价,避免商人囤积居奇。两项政策都增加了国家财富。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形成了稳定的“五铢钱”。此外,还曾发行“皮币”,即强迫藩王们用高价买朝廷制造的白鹿皮,本质上就是割宗室的韭菜。

 

以上举措,是汉武帝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在客观上也强化了皇权。

不过,对于董仲舒提出的“限制名田”的主张(即给每个人占有田地数量设置上限),汉武帝并没有完全采纳,只是有针对性地限制了商人。毕竟说到底,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及其身边的宗室、功臣、官员以及其他裙带关系,这些人是统治的有力支持者。

此外,对于奴婢问题,汉武帝并没有针对性的举措。西汉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奴隶制的思维并未完全清除;同时,从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朝廷本身也支持人们主动充当奴婢,为此提供了终生免除劳役、税赋的条件;“官奴”是中央的一项重要资源,从中受收获颇丰。

霍光执政期间,西汉朝廷再次回归休养生息的道路,多少修补了汉武帝奋战几十年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长于民间的汉宣帝亲政后,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西汉王朝达到了事业的巅峰状态,土地兼并也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在汉宣帝之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则可谓江河日下。自汉元帝起,豪强地主兼并之风再度盛行,外戚参政成风、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谏大夫鲍宣曾上书:“外亲持权,人人牵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贤人路,浊乱天下,奢泰亡度,穷困百姓......”

不过,西汉朝廷并不缺少忧国忧民、有远见卓识之人。公元前7年,领尚书事师丹联合一些重臣向汉成帝提交了改革方案,重点就是打击土地兼并、释放奴婢、缓解贫富差距。根据他们的设想,应当限制所有人的私有田数量,不得超过三十顷;每人拥有的奴婢也不能超过三十人。

这其实是对当初董仲舒提议的继承。然而,由于外戚权贵的激烈反对,这项计划很快就胎死腹中。西汉王朝也随之“越陷越深”,朝野厌汉情绪愈演愈烈,出身外戚、却以模范儒生形象示人的王莽最终篡夺了政权。

 

被士大夫们视为时代救星的王莽称帝后,立即着手开展自己酝酿已久的全套改制计划,大致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废除土地私有制,不准买卖,恢复上古社会中的“井田制”,按人头配给田地,地主们手上超过标准的土地充公;

第二,奴婢不得买卖,普通百姓不得卖身为奴;

第三,盐、铁、酒、山川水泽等资源都收归国有,由朝廷经营;

第四,朝廷主管日常贸易,实施平价制度;此外还向民间提供低息贷款;

第五,征收土地荒弃税、工商所得税,无业游民也得交税,交不上的话就应征服劳役。

由上可见,王莽的改革思路,一部分与汉武帝时期的大同小异,另一部分则是落实了当初董仲舒、师丹的提议。然而,即使理想化如董、师,他们也不敢贸然主张废除土地私有、实行井田制,王莽却敢以“上古王制”的幌子强制推行。

 

可惜的是,王莽有汉武帝的胆色,却没有人家的能力。

当初汉武帝敢于大刀阔斧,底气在于皇室的威严、严明的制度、执行力极强的官僚集体,以及更重要的——既贴合实际,没有对统治阶层造成过大冲击;又切实保障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而以上优势,王莽一点没都占。他的改革思路完全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即使土地兼并再令人痛心疾首,但大多也是真金白银买来的,人家“勤劳致富”并无过错;王莽直接下令充公、平均分配,也许他不理解啥叫“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可是当时社会的根基;

退一万步说,先不论以上改革是否合理,若想要执行,起码得依靠强有力的政府机构;然而,作为篡位而来的政权,新朝的执政基础本就薄弱,因此王莽不得不全盘使用旧有的官僚系统。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恰好是改革的对象,他们贪腐成风,对改革阳奉阴违,甚至不乏趁机盘剥百姓之人。

王莽的理想化不止于此。也许是想学习当初汉武帝发行皮币的套路,他竟然直接废除了人们习惯已久、信用良好的五铢钱,改为金、银、贝、布等全新货币。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导致经济秩序崩盘,以至于“农桑失业,食货俱废”;

此外,王莽还过于务虚,因为降低匈奴、高句丽等属国统治者的爵位,无端引发了战火。

 

最终,王莽的所有改革都没成,甚至还进一步恶化了社会矛盾。权贵们总是强势群体,改制失败所导致的恶果,最终都由老百姓承担;同时,那些地主阶级也对王莽深恶痛绝。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来了个180度转弯,“民心厌汉”逐渐消退,变成了“民心思汉”,已经沦为小地主的汉室后裔们扎堆崛起,综合素质最高的刘秀笑到了最后。

不过,虽然志大才疏,王莽也不应被一竿子打翻。作为经典儒家思想的奉行者,他的一些思维看似可笑,但也可贵。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