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香菱拜谁为师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香菱拜谁为师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未知 时间: 浏览:0

香菱的故事

香菱这个人物形象在楼梦这部有着诸多女性角色的小说剧中并不算出彩,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关于她的故事却并不算少。可以说,从一开始香菱的故事就开始了。

香菱拜谁为师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红楼梦》香菱剧照

提到香菱的故事,首先必不可少的当然是香菱的出身。香菱原本的名字叫做甄英莲,乃是一个官宦家庭的千小姐,但是由于儿时出门玩耍不慎被人贩子拐卖,当她长到十三岁的时候,人贩子将他卖给一个姓冯的大户少爷。可以就在她出嫁的前不久,她不巧的被薛府的薛恶霸看上,此人是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哥哥,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薛蟠将香菱强抢回府中做妾,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香菱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就是关于香菱进入薛府的故事。

接着就是关于香菱进入薛府后的故事了。虽说香菱进入薛府,过得锦衣玉食,但是好景不长,在薛蟠娶了夏金娃以后,夏金娃对香菱所表现出来的才貌感到极为的不舒服,因此总是想方设法的折磨香菱,再加上香菱是一个软弱可欺的,这就更使得夏金娃更加变本加厉。甚至导致最后香菱被活活折磨而死。

还有就是关于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进入薛府之后,感觉自己的行事作风与薛府格格不入,于是在宝钗教会她写字之后就想要学习那些千金小姐们一样学习写诗,一开始的时候,她是想要宝钗教她,但是宝钗不愿意,觉得她的情况不适合写诗,于是后来是黛玉教会她作诗。并且黛玉还说香菱在作诗方面很有天分。

这就是关于香菱的几则小故事了。

香菱拜谁为师

《红楼梦》这部小说记载了多位奇女子,香菱便是其中之一。香菱自幼离开父母,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可是在众位小姐的身边待久了之后,香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下了学诗的决心。那么在小说中,香菱拜谁为师的呢?香菱又是向谁学诗的呢?

香菱拜谁为师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新版红楼梦》林黛玉剧照

香菱在潇湘馆中见到了黛玉,便央求黛玉教自己作诗,黛玉也不含糊,便让香菱认了自己为师傅。从此,香菱便拜了才女黛玉为师,跟随黛玉学诗。不得不提的是,黛玉的确是一位好师傅,黛玉教香菱学诗并没有在词句上对香菱多加要求,反倒是让香菱从诗的意境上着手,因为她知道香菱自小便不曾接触过诗词,过于严厉地要求香菱,只会让香菱萌生退意。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先是品读古人的诗词,将诗集从头品读。紧接着,黛玉又为香菱点出了学诗的几个要点,那便是先立意再揣摩。黛玉又给了香菱几本诗集,让香菱细细阅读。随后香菱便开始在黛玉这位师傅的指导下开始练习作诗,《咏月》便是香菱的诗作。然而没有人能在第一次便获得成功,香菱也是如此。香菱在黛玉指出自己的不足后,便又重新低头研究,最终作出了令人拍手称好的诗作。香菱学诗成功不仅体现了香菱的坚持,也是黛玉这位师傅的功劳。

香菱学诗离不开黛玉这位名师的指导,黛玉对于香菱这位好学的徒弟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指导,使得香菱在诗作上更进一步。

香菱的诗

读过《红楼梦》中的人都知道香菱这个人物,香菱的命运曲折,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却被迫成为妾,在随着宝钗住在大观园的日子中,她向黛玉学习作诗。那么香菱的诗是什么?香菱的诗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香菱拜谁为师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红楼梦>>电视剧香菱剧照

不得不说,香菱学诗的成功不仅源于香菱坚持学习,更得益于黛玉这个师傅教得好,黛玉知道香菱从小并没有接触过诗作,便没有强求香菱要从诗作的格律入手,而是教香菱要从意境着手,一首诗的成功与作者所处的意境有莫大的关联。香菱前后分别作了三首诗,最后一首诗终于获得了成功。黛玉以“咏月”为题,让香菱发挥自己的所长去作诗,在第一首诗中,香菱因为之前读了许多古人的诗作,便用古人对于月亮描述的词语堆加在一起,在用词上没有创新,黛玉便评价香菱是“被缚住了”,要求香菱从旧思想里跳出去,用自己的词语来作诗。第二次香菱的诗有了进展,香菱懂得了使用情景进行渲染,可惜这首诗却因为跑题了,又被黛玉所否决,香菱便着手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三首诗。说来也奇,香菱的第三首诗竟然是在“梦中所得的”,香菱的诗中有一句“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这是从香菱的身世出发,感怀家人。香菱的诗获得了大观园中其他人的较高评价,探春还邀请香菱加入诗社,这些都是对香菱的诗的肯定。

香菱的诗可以说是成功的,诗中也反映了香菱自己的境况以及希望能与家人团聚的愿望。

12下一页在本页阅读全文

←支持左右键盘翻页→

延伸阅读:新红楼梦香菱 香菱受了什么辱 红楼梦香菱的简介 香菱的扮演者是谁 林黛玉教香菱学诗 薛宝钗评价香菱 红楼梦香菱判词 后人对香菱的评价 红楼梦香菱的性格特点 香菱的结局如何 关键字:香菱 责任编辑:maokaikai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