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一旦 > 北京 > 朝廷 > 东南 > > 一旦北京朝廷覆亡,东南诸省便取而代之

一旦北京朝廷覆亡,东南诸省便取而代之

未知 时间: 浏览:0

对于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来说,很难对向他们提供了700万两贷款的赞助者强硬地说“不”,而袁世凯,当然心里也清楚,如果东南绅商集团与革命党联手,不是北洋军与北方瘠薄的财力能对付得了的。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正日。上午,我去人民网做了一次访谈,谈论“哪一根稻草压垮了清王朝”;下午,去看了一部电影《辛亥革命》(成龙总导演,张黎导演)。

哇呀呀,这帮人简直是在跟我唱对台戏嘛!上午我在访谈里说“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以立宪派为代表的绅商阶层”,下午的电影里,一个立宪派都没出现,没有张謇,没有赵凤昌,没有化龙,也没有谭延闿。辛亥革命就在孙文黄兴和袁世凯的隔空博弈中底定了。

一旦北京朝廷覆亡,东南诸省便取而代之

赵凤昌

在传统的辛亥叙述中,绅商阶层在革命大潮来临时总是迟疑不决、矛盾重重,这种表现被归咎于他们思想上混乱与政治上不成熟。事实上,没有任何时代的任何一位绅士或商人希望所在地域发生动乱。他们在清王朝的“官绅共治”体系已经获得了部分权力,比如谘议局,一个虽然没有参政权,但地方官吏决不敢忽视的机构。他们通过出资收买或赞助,控制了大部分的舆论权,而科举的废除,虽然加剧了社会的固化,对他们也是有利的——他们的子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权力核心层,像没有科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那样。

他们只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权力,虽然这些权力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多。他们的代表人物张謇,如果生在道咸以前,想必还在翰林院里苦苦等待着外放主考的机会,或是迁转到六部当一名员外郎,再循例外放,二三十年内才能入阁入军机。而如今借助“状元办厂”,张謇以一名请假的翰林,几乎成了南通的上帝,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形塑一块地域,同时又是各省督抚的座上客。

一旦北京朝廷覆亡,东南诸省便取而代之

张謇

更重要的是,张謇在庚子年以东南的富庶为资本,成功地说服了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两广李鸿章,三位帝国最有权势的官员同意采用亘古未有的为臣之道:他们与西方各国单独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必须为中国保全东南这块经济命脉,而参与者心中也做好了一旦北京朝廷覆亡,东南诸省便取而代之的准备,西方人最看重的李鸿章将出任“伯理玺天德”(President,总统)。

我们不妨说,就在此时,至少在中国东南这块“半现代社会”,清王朝在法理上,在人心中,已经覆亡。接下来的十一年,其实不过是形式上的苟延残喘。

就像法国大革命前路易十六对第三等级的容让迁就,遭遇庚子之痛,又背负着辛丑巨债的清廷,面对财源所在的东南绅商集团,身段越来越低,声气越来越和顺。但是朝廷始终没有决心实行宪政,他们甚至缺乏理解宪政真谛的能力,而东南绅商集团采用一切方式在提醒、督促朝廷。两者的分歧在于:朝廷希望能在传统体制的框架上,通过对绅商集团的推重、利益的肯定来换取他们的忠诚,而绅商集团希望这些好处,以至更大的参政权力,不是来自朝廷的恩惠,而是通过宪政与法律固定下来。没有人希望庚子年的状况会再现:国家濒于灭亡,而东南被迫采用与中央分离的方式保全自己。

但是有了东南互保的成例,一旦绅商集团感觉朝廷对地方局势已经失去控制,他们当然第一时间想到用同样的方式保全地方的安靖。武昌事变后短短一个半月,便有十四省独立,并不能说明革命党势力雄厚,或是人心皆思共和,只不过“东南互保”的案例引发了羊群效应。大家先保住自己,再看局势发展。

一旦北京朝廷覆亡,东南诸省便取而代之

起义军攻克武昌后在城门口巡视

马勇教授在他的《1911中国大革命》一书中主张“以温情看待历史人物”,充分肯定了孙中山、袁世凯以及隆裕太后的妥协精神。这自然有其道理。但从全国局势来看,南北停战议和,是谁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张謇为首的东南绅商集团。

孙中山不知多想要北伐统一,名正言顺地成立民国;袁世凯最希望的是君主立宪,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最终都让步了,向谁?绅商集团。对于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来说,很难对向他们提供了700万两贷款的赞助者强硬地说“不”,而袁世凯,当然心里也清楚,如果东南绅商集团与革命党联手,不是北洋军与北方瘠薄的财力能对付得了的。

在革命叙事中,辛亥当然是一场“失败”的、不彻底的革命。但客观来看,革命党得到了最想要的共和形式,早该覆灭的清廷保全了最后的体面,袁世凯为首的官僚集团仍然留住了大部分的权力,绅商集团则获得了他们要的安定,以及民主参政的可能性。四方都实现了有限的利益最大化。这个结果,最大的推动力量,还是绅商阶层,那些在《辛亥革命》中仍被遮蔽的面孔。

一旦北京朝廷覆亡,东南诸省便取而代之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