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民国 > > > 国考 > > > 惨烈 > 免试 > 关系户 > > 半壁 > 民国的“国考”很惨烈:免试关系户占半壁江山

民国的“国考”很惨烈:免试关系户占半壁江山

未知 时间: 浏览:0

文|王宇丹

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都异常激烈,可谓是万里挑一选尖。而在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选拔基层官员,也举行过似的考试,称为县知事试验。县知事试验具体如何产生,如何运行,是否如今天的国考般竞争激烈呢?下文将一探究竟。

县知事试验,顾名思义,是选拔县知事的,即县一级的行政长官,清代称之为知县。县知事试验的产生是当时政治形势所迫。因为在1914年县知事试验实行之前,社会上对县知事群体的评价极差,认为他们“非市井无赖之徒,即党会强梁之辈,流品纷杂,吏治卑污”。这一现象的出现又有种种深层原因,比如科举制废除,基层官员的选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况且民国刚刚成立,旧制度旧思想的流弊尚未除去,官场风气不正。总之,为了整顿地方政局秩序,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北洋政府于1913年12月颁布了《知事任用暂行条例》、《知事试验暂行条例》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等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为县知事试验的正式施行打基础。

1914年2月-1915年4月,北洋政府共举行了四届考试。知事考试对应试者有诸多资格要求,比如必须得是30岁以上的。其余的要求则主要是针对学历和社会经历的。报名时还要提供相关文书作证。考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甄录试,主考论文;接着是第一试,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再来是第二试,包括关于地方行政之策问、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最后一部分是口试,类似于今天的面试,科目包括就地方民情风俗习惯设为问答和就其经验设为问答。四个阶段层层淘汰。另外,还有保荐免试环节,虽然也有明文规定,但是这一环节百弊丛生,有的被举荐者甚至是目不识丁。

四届知事考试,报名总人数突破了3万人,最终录取的人数为六千余人,其中保荐免试的却接近3500人。县知事试验的竞争似乎没有今天国考激烈。但是这一考试的社会关注度绝不亚于国考。从规章制度的出台到具体每一次考试的实行,都引起了或大或小的社会讨论。比如针对应试资格问题,比如口试中所存在的随意性和不公平,等等。社会舆论有助于促使知事考试不断完善。不过,由于全国县知事岗位的缺余逐渐减少,1915年,袁世凯不得不下令停止考试。

北洋政府时期的四届县知事试验,尽管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旧式科举制度的痕迹。但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它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的一个重要尝试,从它的部分考试内容来看,其现代性和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谭春玲:《民国初年的县知事试验》,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刘永加:《北洋政府时期的“国考”》,《档案记忆》2016年08期。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