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古城 > 文化 > 东海 > 遗址 > 现在 > 郯国古城(郯国古城现在还开放吗)

郯国古城(郯国古城现在还开放吗)

互联网 时间: 浏览:0

古城郯国是哪里是郯城吗

郯国是春秋时期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郯城一带。由于历史资料匮乏,无法考证它具体的边界线,但从周边国家的范围和现在每个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资料来分析,大体的轮廓还是能够找出来的。疆域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但是,一种说法认为,郯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北抵琅琊,南至长江,东临黄海,西接徐州,但是后来沦落了。春秋时期,郯国的周边国家是鄟国和祝其国。

郯国故城遗址在郯城县城北,遗址的东墙和南墙被推平,西墙和北墙局部保存了下来。墙基宽40米,顶部宽15米,残墙高4米。周长4670米,其中西墙与北墙长度均为1260米,东墙长1370米,南墙长780米。

郯国古城

春节期间逛郯国古城年味十足,你对这个景点了解多少?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之余,一家人开开心心逛郯国古城也成为很多市民的选择,整个古城都传递着浓浓的热闹年味。

郯国古城于2016年投资建设,投资30亿,占地1100余亩的郯国古城项目在“孔子师郯地,银杏国树乡”郯城县奠基,拉开建设序幕。

郯国古城项目是郯城县打造“宜居旅游”城市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现,对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对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提炼,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文化、商业、旅游运营体系,为打造城市特色、传播城市文化建立新的平台、注入新的活力。

在郯国古城的设计和建设中,将以

“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名片、传承历史文化”

为基础,深入挖掘郯城当地文化元素,将郯国古城打造成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体验综合体。

同时也是一座守住记忆、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魅力古城。

兰陵郯国古城

郯国古城以古郯文化为灵魂,汉唐建筑为骨架,苏州园林为肌体

,吸收了伟光汇通彝人古镇、滦州古城、田州古城等众多项目的成功经验。

按照《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在古城内复建郯国宫殿、郯子庙、社稷坛、帅军台、东海郡守府、一贯书院、于公祠、感恩亭、文昌阁、魁星阁等历史文化节点;

打造民俗园、游乐园等主题游乐公园;

重点建设容纳1500人的千古情大剧院和大型原生态歌舞伴餐。是郯城东夷文化、军事文化、孝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

郯国古城介绍

郯国故城遗址位于郯城县郯城北侧。故城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4696米。城门以青石构筑,城墙用夯土筑成。

今仅存西、北城墙局部。东、西、南、北4门为青石砌筑。

东北部隆起部分是古台遗址,俗称帅军台。出土有石斧、绳纹陶片、残陶鬲等。

“郯国故城”是山东地区时代较早,面积较大,保护较好的古城址之一,对于研究山东地区东夷古国史和周至汉时期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至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1977年郯国故城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子师郯子”中的郯子是谁?

??祝鸠非常孝顺,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从颛顼之后,因为无法记录远古时代的事情,就从近古时代开始记录。作为管理百姓的官职,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来命名,而不像从前那样以龙、命名了。满座人无不佩服郯子的学识渊博孔子当时年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这番话之后,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见于郯子而学之”。

郯国古城

这个怎么念?郯?郯,这个怎么念?

你好,一般来说,这个字念做tan,二声,希望可以帮到你。

郯城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1. 东海孝妇冢:西汉年间,位于城东外环路旁,坟冢高五、六米,周长80米 ,占地近半亩,至今保存完好。在孝妇冢的墓前有石碑两座,一个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个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墓碑上有“万古流芳”四个大字,墓碑上依稀刻有“大清光绪”的年号,碑文可辨。

2. 望海楼景区:在城东南15公里处,位于花乡大尚庄村东南约2.5公里的山顶上,是一座高大的石峰,巨石错叠,形如石楼。据传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出访郯国时,曾与郯国国君郯子到此登楼望海,观看日出,后称为孔子登临处--望海楼。

3. 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在山东郯城县马陵山。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是军事家孙膑指挥齐国军队以少胜多,一举歼灭庞涓所率魏国十万大军的著名战役。太多了,知名的有麦坡地震断层遗址,窦娥墓,郯国古城遗址,于公墓,马陵山古战场,徐氏始祖豹公墩,银杏老神树、马陵山望海楼、红石崖等等郯子庙还有,望海楼,清泉寺,黑龙潭,一楼说的我就知道有地震断层遗址、郯国古城遗址。其他的都没听说过啊。

郯国古城

古城郯国是哪里是郯城吗

郯国是春秋时期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郯城一带。由于历史资料匮乏,无法考证它具体的边界线,但从周边国家的范围和现在每个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资料来分析,大体的轮廓还是能够找出来的。疆域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但是,一种说法认为,郯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北抵琅琊,南至长江,东临黄海,西接徐州,但是后来沦落了。 春秋时期,郯国的周边国家是鄟国和祝其国。

郯国故城遗址在郯城县城北,遗址的东墙和南墙被推平,西墙和北墙局部保存了下来。墙基宽40米,顶部宽15米,残墙高4米。周长4670米,其中西墙与北墙长度均为1260米,东墙长1370米,南墙长780米。东海郯就是山东郯城吗?

汉时设九州 徐州的州治在郯 此时的徐州郯与东海郯有一定的区别

之后徐州改治为邳 再后为现在的江苏徐州市

东海郯一词的固有词的形成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宋

宋书 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

在南方设有南徐 江苏的丹徒即是东海郯郡

南梁时的徐摛是东海郯人 一定就是现在的山东郯城人吗

不是 是江苏丹徒人 他的居住地是现在的江苏丹徒吗 不 而是现在的江苏镇江

就现在的行政区划归为江苏镇江了

宋书 算是二十四史里的吧 或说成二十五史里的吧

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

郯、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

等三县亦寄治于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郯、

利城并为实土。《永初郡国》有襄贲(别见)、祝其、厚丘(并汉旧名)、西隰

(何江左立)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并襄贲。何、徐无厚丘,余与《永

初郡国》同。其襄贲、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四十

二,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汉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岘西为境。

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

郯、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

等三县亦寄治于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郯、

利城并为实土。《永初郡国》有襄贲(别见)、祝其、厚丘(并汉旧名)、西隰

(何江左立)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并襄贲。何、徐无厚丘,余与《永

初郡国》同。其襄贲、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四十

二,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汉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岘西为境。

山东之郯与丹徒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什么关系吗

丹徒是什么地方呢?

西周时宜侯器还知道吗?

丹徒历史悠久,源运流长。西周称“宜”,春秋时属吴国,名朱方。吴亡属越,越亡属楚,更名谷阳。秦时置县,属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谷阳为丹徒。

丹徒区是镇江市城镇郊区,现辖14个建制镇,均为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镇、工业卫星镇

晋太康四年(283),虞乡升为海虞县(今江苏常熟市区),因县境东临沧海而命名,隶于吴郡。梁天监六年(507),置信义郡,海虞县属之。隋开皇九年(589)废。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东吴吴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立海虞县”(《宋书.州郡志》)。隶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

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北境侨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南沙乡升为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今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梁天监六年(507),置信义郡,郡治南沙。以土地肥沃年年丰收,南沙更名为常熟。

隋开皇年间(581年),废信义郡及所辖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等五县并入常熟,县治设于原南沙城。

隋开皇九年(589),废晋陵郡,升常熟东海郯 再也不是 现在山东郯城

现在山东郯城的注释是错误的

应该是江苏镇江(丹徒)

考证都在上面呢

证据就是二十四(25)史

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

郯、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

等三县亦寄治于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郯、

利城并为实土。《永初郡国》有襄贲(别见)、祝其、厚丘(并汉旧名)、西隰

(何江左立)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并襄贲。何、徐无厚丘,余与《永

初郡国》同。其襄贲、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四十

二,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汉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岘西为境。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