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苏轼 > 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苏轼,他的一生究竟如何?

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苏轼,他的一生究竟如何?

小编 时间: 浏览:0

苏轼才华横溢,并无放荡不羁。他一生屡遭谪贬,却始终能笑对人生,他的人格魅力给后人带来非凡的深远意义:一.令人折服及敬仰的人生态度:宠辱不惊、进退自如;二.宽广的审美态度,对后人极具启迪。他的眼中到处都有美的存在,都有别样的绚丽世界。

苏轼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书法、绘画上同样具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一位接地气的实干家。他爱国顾家守礼法,耿直乐观重情义。本文仅以时间顺序,简单回顾苏轼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苏轼从小就生活在浓厚学习氛围中,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整日闭门用功读书,母亲程夫人又最好与诗书为友,夫妻两人悉心培养和引导苏轼和弟弟苏辙的学习和做人。

苏轼22岁时就轻松过了科举三关:举人、进士、殿试,少年成名,使多少人望尘莫及。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三十年后没有人在提及我”。可就在此时,苏轼的母亲病逝,父子三人随即回家守孝。1061年,三年守孝结束,苏轼再次参加考试,又取得了宋朝百年来第一的好成绩。



此后,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四年期满调回开封任判登闻鼓院。第二年父亲苏洵病故,苏轼又被迫回家守孝三年。

1069年,苏轼守孝三年后回朝,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朝野上下风雨凋敝,人心惶惶。包括非常器重他的老师欧阳修和其他的师友纷纷离京。苏轼此时也身似浮萍

青年时期苏轼初入仕途,怀揣着拯世济时的理想和治国安邦的大计,然而,正处于苏轼事业上升期的关键十年,因为两度回家守孝,令人惋惜的错失了很多晋升的机会,但对于苏轼这位文学巨匠,其内心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



1071年,34岁的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与王安石产生过节,请求离京赴杭州任职。此后又去了密州、徐州、湖州任职。苏轼每到一处,体恤民情,革新除弊,政绩斐然。这个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多在抒发自己政治抱负与豪情。笔法大气磅礴,豪放奔腾;《江城子 .密州出猎》最具有代表性。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然而,1079年厄运降临。43岁的苏轼被调往湖州任职,到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文中提到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庭”、“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一时间,朝廷中一片倒苏之声。

7月28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京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使苏轼惨遭折磨,几近毙命。关押在隔壁牢房的苏颂大臣,描写了苏轼在狱中受到的迫害“遥怜北户吴兴守,垢辱通宵不忍闻。”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官职卑微,家里几口人吃饭都成问题。他就带着家人到城东开垦一块荒芜的坡地。“东坡居士”也由此而来。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非常大,从满怀豪情报效国家到心灰意冷孤独难耐,随之思想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苏轼已彻底告别了以前的生活方式。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读完让人对苏轼这位伟大文学家的遭遇潸然泪下。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

卜算子.黄州丁慧院寓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又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中述说着自己谁都不能理解的孤独的心,即使这样,苏轼宁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结贵的高贵品格。

1085年,宋哲宗即位,苏轼被召回朝,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苏轼从起居舍人升至礼部贡举。但是当秉直的苏轼再次看到令他憎恶的场景:朝中新势力以同样的手法打压原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主要人物后,毅然请求外调到杭州任职。

1089年,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在杭州的两年时光是苏轼最为惬意的时刻,然而,没多久又被召回朝。但因政见不合,1091年,苏轼被贬到颍州、扬州、定州。1094年,新党执政,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又被贬至更荒凉的海南儋州。

在惠州,苏轼创作了大量乐观旷达、清新自然的作品,如《惠州一绝》、《蝶恋花》;儋州之贬,无疑是最严重、最悲惨的,“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再一次加深苏轼内心的伤痛和屈辱,但他依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带领当地百姓垦荒种田之余以著书为乐,创作了140首诗词,100多篇散文等。在如今的儋州书院,只要能背诵三首苏轼的诗词就可以免费游览。

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在北归途中,苏轼于常州去世,享年65岁。

苏轼的晚年是他一生的缩影,一贬再贬,但苏轼早已将权利看淡,不再为名利所束缚。苏轼从儋州北归途经镇江时,在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家,苏轼的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感慨万千,写下了: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此诗即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评价。

贬谪在三州期间是苏轼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对人生意义理解最为深刻的时期。正是此时期的困苦失意才成就了更成熟的苏轼,成全了他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

苏轼不仅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学巨匠,更是一位无与伦比的人生精神领袖。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