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李鸿章 > 清末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为何要主动放弃领土?

清末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为何要主动放弃领土?

小编 时间: 浏览:0

因为没有钱,几千年来定居民族对中亚的扩张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

受自然环境影响,西北靠自身力量很难维持大规模军队,只有游牧民族“兵民一体”的军制才能扎根西北。历代中央政府都曾想用“屯田”的方式解决军饷的问题,但平日耕种,战时充军的模式对百姓来说并不具有吸引性,所以“东南协饷”始终是中原王朝维持对西域统治的基础。



其次,在西北用兵对于绝大部分朝代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负担。汉武帝抗击匈奴,几场大战打下来,汉朝三代积累的财富全部被花光。汉唐时代用兵西域每次不过一两千人。明朝时因无力负担高昂的军费,干脆放弃了新疆。

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之乱时,清军在戈壁滩上每日只能行进17公里,一担粮食运到前线需要消耗30担之多。左宗棠平乱时,从甘肃肃州往新疆运粮,每百公斤粮食成本高达15两白银。

在西域用兵是有很大偶然性的,乾隆时期,史书上评价兆惠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总喜欢用“兵不血刃”来形容,但实际上兆惠打了三次才取胜。一旦清军在西域陷入持久战,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绝对无法支持的。



“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根本在于清中国的东南和西北同时遇到了危机。刚从太平天国之乱中捡条命的清政府无力同时两线作战,所以李鸿章才说道:

“近日财政极绌,人所共知。欲图振作,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而后定计。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时,岁需兵费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

李鸿章的观点是基于历代经营西域的经验和现实困境做出的决断,同时也代表了清廷中很大一部分大臣的意见。

李鸿章的方案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者”,左宗棠则巧妙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同他们打了一个时间差。让西北骑兵大量进入湘军系统,同时采购欧洲最先进武器,集中力量迅速解决西北战事,再全力应对东南危机。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