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袁黄 > 一代名令袁黄介绍 了凡四训哪个版本好

一代名令袁黄介绍 了凡四训哪个版本好

未知 时间: 浏览:0

说到袁黄,许多人都知道他大器晚成,特别是到了69岁高龄的垂暮之年,全部完成了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善书《了凡四训》的著作。一生著作等身的袁黄,五百年后,被后代定性为明代中兴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他的《了凡四训》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袁黄为什么能从同时代人当中脱颖而出,被后世所推崇、敬仰,笔者经过一番考究,总结出了一句话,那就是“少年功夫老有成。”

袁黄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二月十一日出生在嘉善县塘镇。按照古代的说法,他是父亲袁仁的老来子。生他的时候,父亲已是五十五岁。袁仁老来得子,喜不自禁,以“祥瑞之征”来记述这件事。袁仁对这个老来子期望值非常高,为袁黄取字“庆远”。袁仁在自己的著作《嘉禾记》写到:嘉靖十二年七月,一个擅长给人看相的名叫朱永和的朋友前来造访,进门就说自己气色好。还说瑞气盈门,是个好兆头。果然,不几天,袁黄出生,朱永和又来了。看着还在襁褓里的袁黄说道:我的话应验了,老来得子是多吉利、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啊!于是给袁黄起名字叫庆远。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袁黄小时候不仅聪明,而且学习非常用功。王阳明大弟子、袁仁好友、袁黄的老师、山阴人王畿(号龙溪)说过:袁仁先生的小儿子袁黄是跟我进学的孩子中最聪明的一个。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王畿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明代著名哲学家,对佛学的造诣也很深。在治学与修养方法上,主张一任自然,反对戒慎恐惧,认为“君子之学,贵于自然”(《心泉说》)。“正是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少年袁黄,看他们师徒二人的人生路,也有许多相似、契合之处。此外,袁黄的父亲对儒学的造诣极高,与同时代的大学者王阳明、王艮等在学问上有交往,与一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是知己。由此来看,被老师称为“最为颖悟”的袁黄少时再受得名人、大儒思想的浸淫,他的理念、气度不会不比同时代人高出很多。

袁黄的出生地嘉善县魏塘镇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分湖的南岸,是江浙交界处的文化重镇,又是分湖沿岸最为丰饶的地方之一。这里民风淳朴,人情温厚,文人才智之士,学识渊博之辈,代有其人。明·正德编的首部《嘉善县志》,称其“土腴而谷嘉,西成之利,倍于他乡”。魏塘早在宋代已成集市,名门望族从各地迁徙而来,宋元时期,就成为这一地区(嘉善尚未建县)最为繁华的集镇之一。魏塘镇上历来人文荟萃,翰墨飘香,曾出过许多著名的人物。

中国历史人文有许多“扎堆现象”。既有将军县,又有文人大区,而嘉善就是中国史上的文人县。在这里名人辈出,明清两代,嘉善一共贡献了状元2人、进士213人。在这样的文化之乡,袁黄也不能不得到身后的传统文化的熏染。除此之外,袁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父亲袁仁。史料记载,袁仁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历书、兵刑、水利、医学无不精通,家有藏书两万余卷,号称文献世家。袁仁又教子有方,他对袁黄教导的重心在修身:“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袁仁临死前将藏书全部托付给了袁黄,沐浴更衣,笔录“附赘乾坤七十年,飘然今喜谢尘缘”一诗,投笔而逝,达观潇洒。袁仁夫妇仰佛教,袁仁还把敬信三宝当作必须遵守的家法。家庭的教育为袁黄思想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在袁黄小的时候,父亲袁仁经常给他讲述嘉善、分湖的故事。例如,“伍子滩”(石底荡)吴越交战;陶文幹迁居柳溪(即现陶庄);杨维祯泛舟分湖;夏元吉治水驻跸泗洲寺(在分湖北岸)等历史人物和事件。

袁仁还让袁了凡背诵历代名人有关分湖和魏塘的诗文。比如,元代陆宣的“翠岩亭下问棠梨,上客问舟过柳溪”;程翼的“楼船载酒分湖上,万顷玻璃新绿涨”;王佐的“湖光远带柳溪水,春色好在桃源家”等等。袁了凡在四五岁时,就能将“神童”陶振近千字的《分湖赋》倒背如流。那时候,在陶庄镇上几乎没有不知道净池滩袁黄的。对于袁黄来说,陶庄是儿时的乐园,在那里有许多一起玩耍的同伴,在那里撒落了许多童年的记忆。同时,陶庄还是袁黄文才崭露的地方。

袁了凡很小就会吟诗作对,每年春节前,他总要回到老家给乡亲们写春联。每天早晨,他就和私塾的教书先生到街头热闹的地方,在事先搭起的长台上,摆开笔墨纸砚,忙碌地为摇船上街打年货的农民、准备回家过年的长工、生意兴隆的店铺挥写春联和“倒福”字。

袁黄人小个子矮,但写对联不但出手快,而且句子通顺、口彩好,颇为镇人推崇。一时间,周围大户人家纷纷前来,请他写对联、写“倒福”字,袁黄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就这样,袁了凡写春联的名气越来越大,分湖沿岸的村庄都知道陶庄袁家出了个“神童”。

年少轻狂时,袁黄每次到陶庄,总要邀请分湖北岸的叶重第(后任河北玉田知县)来玩,两人喜欢在分湖沿岸村镇寻旧访古,四处巡游。

他们雇船来到二十九都“南役圩”寻访张翰墓,就是为了凭吊那个“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的西晋文学家;他们结伴而行,几经周折找到了木瓜漾西的“鸭栏泾”(古地名),无非是想找到唐代太守陆龟蒙在此养鸭的遗址。然而,好景不长,在袁黄十三四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但是,“少年功夫老有成”,少年时期,父亲和良师益友的影响,嘉善地方文化的滋润,为后来这位“嘉善之骄子”的诞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