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隋朝 > 隋朝的“开皇之治”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隋朝的“开皇之治”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未知 时间: 浏览:0

五胡乱华后,汉族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的朝代——隋朝。隋文帝杨坚登基,大隋开国。

这是一个强盛的王朝,繁荣而开放,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也是空前繁荣发展,推行了汉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使得社会安稳。也有人称,这是一个黄金发展的时期。

然而,这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由于隋炀帝的暴政,苛税、徭役和兵役,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最后反抗,发动起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与君王可以一起创造繁荣盛世,亦可以将这个盛世推翻、毁灭。

 

隋朝的“开皇之治”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一、 隋朝达到过盛唐时期都没有到达的高度。

唐朝的强盛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而隋朝实际上比唐朝还更加繁荣强盛。有人这样解释隋朝的强盛——唐朝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隋朝。隋文帝杨坚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锐意改革,缔造了一个强盛的帝国、繁荣的盛世——也就是“开皇之治”。

隋朝究竟有多强,以下四个方面可以反映出它的强大与昌盛。

1. 经济上的繁荣发展。

在隋朝建立、实现统一之前,中国正在经历长期的分裂,常年兵荒马乱、烽烟四起、战乱不停,这就导致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没有劳动力,就难以发展生产,更别说产生经济效益。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有经济作为支撑。所以隋文帝登基后,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隋文帝从人口出发,颁发诏令,整顿户籍,清查人口,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从而整顿赋役,使政府收入稳定并且提高。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农田的灌溉,实现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打通交通必不可缺。隋文帝决定兴修水利,下令开通“广通渠”——引渭水直达潼关。 隋炀帝也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自辉县至涿郡,长达两千余里。现在就是叫做京杭大运河。这也有利于中央的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农业的发展上,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的提高。城市里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商业繁荣,手工业、商贸也都得到了发展。

 

隋朝的“开皇之治”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2.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隋文帝在各种官制上大刀阔斧。隋文帝在中央机构中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派使臣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有效地整顿吏治和提高行政效率。

为了招纳人才,隋文帝以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到了隋炀帝的时期,创立了进士等科——科举制度的开始。这些制度为选拔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于门第较低的学子,可凭借自己的才能走向仕途。

3.军事上实力强大。

突厥是当时最大的威胁之一,经常会南下骚扰隋朝的边境。隋朝刚刚建立没多久,突厥就按奈不住野心,大举南侵。隋文帝派兵出击,成功地击败突厥。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这完全无法战胜这些来势汹汹的突厥人。

4.文化上继承与发展。

战乱不停,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学习文化、传承文化了,许多文化也因为战争遭受到了摧残。隋文帝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他征召天下,凡献书一卷,赏绢一匹。这个举措使得中华文明的传承没有断层,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诗歌上也有不小的成就。传统的《诗经》教育不单单得到了官学的重视,并且在私学也渐渐对其注重。隋末学者王通,学问渊博,号“文中子”,终身不仕,致力于聚徒讲学,名望很大,他的主张对于儒家诗教传统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隋朝的“开皇之治”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二、 隋朝灭亡背后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隋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三十八年,寿命短的可以堪比秦朝。隋文帝是一位明君,而他的儿子隋炀帝却是个暴君。老爹开创了盛世,举世闻名,而儿子却把一手好牌打烂。隋炀帝劳役不息,不断地压迫百姓,导致大乱,百姓反抗,隋朝灭亡。

那么,隋朝灭亡背后的真正原因到底有哪些呢,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第一:暴君、暴政和压迫。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靠父亲隋文帝积累下来的大量民力和财富,施行暴政,重役,压迫农民,榨干了农民的利益。

隋炀帝任意挥霍,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洛阳的修建,大运河的开凿,三征高丽,三巡江都,皇帝只用动动口,百姓却有苦难言,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隋炀帝却熟视无睹,仍然过着纸醉金迷,骄奢淫乱的生活。百姓最终无法忍受这个暴君无休止的折磨,发起了反击。

 

隋朝的“开皇之治”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第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一个国家的稳定需要中央和地方的巩固,也需要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隋朝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剧烈,特别是一些政策触碰了某些阶级的利益,从而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加剧了阶级矛盾。

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之间势力的消长,关陇地区地主集团与失势士族地主之间矛盾日益尖锐。隋炀帝登基后,更是加剧了阶级矛盾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第三:百姓对隋朝正统观念不够深刻。

隋朝的建立,是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隋文帝杨坚,这是通过宫廷政变的形式夺取政权的,所以一般的百姓并未真正认同隋朝是正统的。

特别是在地主阶级内部,有些人则认为隋朝是篡周而立的,当他们的利益受到触碰,或者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相互勾结一起来反对隋朝的政权。

第四:改变关中本位政策,引起北方权贵不满

隋炀帝致力于改变关中本位政策,认为这个政策已经超出了皇室的控制范畴,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更加重视对南方官员的任用,严重破坏了关中本位制度,这就引起了北方权贵的不满,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

在统治集团内部,也形成南北朝臣的极端对立和斗争。结果导致骁果军被宇文化及策反,这也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开皇之治”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三、隋朝灭亡的教训与反省。

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将隋朝的灭亡作为反面例子警醒自己,完善各项制度,努力做一位明君,为国家的发展、壮大不断出力,于是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所以说,一个懂得反省自我、体恤百姓的君王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一起为国家的前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隋炀帝正是因为暴政苛政、独裁专断让百姓感到痛苦而绝望,使百姓无法看到这个国家的前途,所以进行反抗。作为君王应该廉洁有为,自我约束,而不是注重个人的享乐、奢侈生活。

另外,隋炀帝的惰政也给这个国家的发展添上了阴霾的乌云,加剧了阶级内部的矛盾,臣子形成对立和冲突。明智的君王应该勤于政治,为国家的发展呕心沥血。

在封建国家里,君王和百姓就是“舟”和“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君王的个人魅力、明智决策和高尚品德能为百姓提供一个安稳的秩序和发展的条件,百姓的遵守秩序和积极生产也为这个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两者之间又是相互矛盾的,君王的暴政、武断决策会让百姓陷于死地,百姓对君王的不任与反抗也会将这个国家推向灭亡。

 

隋朝的“开皇之治”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结语:

隋朝的盛世局面让所有人都钦佩、赞美和向往,它迅速地走向了巅峰,影响力深远。但是隋朝后期残暴的统治则使之也快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令人唏嘘不已。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欺压人民的人,人民必定会奋起反抗,服务人民的人,人们将会永远钦佩。无论是什么时候,这句话都具有永恒的真实性。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