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丞相 > 凿壁偷光 > 西汉 > 凿壁偷光是谁(凿壁偷光是谁)

凿壁偷光是谁(凿壁偷光是谁)

互联网 时间: 浏览:0

凿壁偷光的人是谁

是“匡衡”

别称:匡稚圭

字号:字稚圭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东海郡承县

出生时间:生卒年不详

简介:经学家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家贫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来源。

扩展资料:

匡衡成名得益于对《诗经》的钻研。当时的儒生对匡衡的评价是,匡衡来讲解《诗经》,能把人说的喜笑颜开。因为匡衡名声太大,地方的人多次向京城举荐匡衡,认为匡衡这样的的大才应该到长安来。

汉宣帝派遣太子太傅萧望之前去考察匡衡,匡衡用《诗经》的语句说辞来回答萧望之,见解十分深刻,让萧望之都赞叹不已。萧望之也向汉宣帝举荐匡衡。但汉宣帝不怎么喜欢儒家,没有重用匡衡。

不喜儒术的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即位。汉宣帝曾经因为儿子太喜欢儒术,痛骂道“乱我家者必太子也”。儒家的铁杆粉丝汉元帝上台,匡衡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在汉元帝时期,大批儒家名士被重用,儒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第一次真正成为显学。匡衡由于对《诗经》见解深厚,屡次被汉元帝请教《诗经》奥义。

遇到大的天灾人祸,汉元帝也会向匡衡咨询应该如何解释应对,每次匡衡的解答都有理有据,让汉元帝非常满意。因此,匡衡的官路也就一路畅通。

在公元前36年,匡衡被任命为丞相,封乐安侯,享有征收六百户百姓赋税的权利。从贫穷的农家小子,要靠凿壁偷光苦读诗书,到最终成为大汉帝国丞相,位极人臣,这是匡衡的励志传奇。

但很不幸,匡衡的故事没说完。喜欢儒术的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即位。这位皇帝尽管没有老爹那么喜好儒术,但对匡衡这样的老臣还是非常维护的。汉元帝在位时期,亲宦官石显,匡衡身为丞相却畏惧石显权势,对石显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汉元帝驾崩后,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石显、匡衡。匡衡见势头不对,赶紧上疏请罪辞职。汉成帝处置了石显,却宽恕了匡衡,匡衡依旧留任丞相。但匡衡的灾祸没结束。很快,匡衡的儿子匡昌犯了杀人罪,按照惯例,匡衡再次上疏请罪,把丞相和侯爵印绶都上交了。汉成帝又一次宽恕了匡衡,匡衡还是留任丞相。

但第三次,匡衡躲不过去了司隶校尉、廷尉等官署弹劾匡衡专地盗土。原来,匡衡被封为乐安侯,有三千一百顷的封地,匡衡可以征收封地上老百姓的租税。但在地方官丈量田亩时候,给匡衡多划了四百顷田地。属下将这事报告给匡衡后,匡衡却贪这多出的四百顷田地,不愿让出来。地方官畏惧匡衡权势,也不敢再要回土地。事情被举报后,汉成帝没有第三次宽恕匡衡。

土地是国家命根子,匡衡身为丞相却无视法纪明目张胆倾吞国家田地,汉成帝也只能罢免匡衡的丞相之位,匡衡被废为庶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匡衡

凿壁偷光是谁

“凿壁偷光”是讲谁的故事?

是讲西汉大文学家匡衡的故事。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匡衡为了看书除了凿壁偷光,还替富人家免费干活,目的就是能够在富人家看书,主人得知他那么刻苦后也非常感动,于是就把自己家里的书借给匡衡看。匡衡刻苦学习,也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者,特别是对《诗经》有独到的见解。

而汉元帝也非常喜欢《诗经》,因此对匡衡特别欣赏,匡衡开始平步青云,从郎中到太子少傅,再到丞相。

匡衡常引用《诗经》向元帝陈述治国之道,弘扬礼让仁和之风,这也是和汉朝的统治政策不谋而合的。不过随着元帝对他的宠信,匡衡也开始做出了一些违背人臣的事情。元帝封他为安乐侯,封地本来是三十一万亩,但因为郡图的错误,给他划成了三十五万亩,匡衡知道后并没有上报。

而元帝晚期还宠信一个叫石显的宦官,这个宦官蛊惑元帝,干了很多坏事。成帝即位后,匡衡弹劾石显。

从这里看,匡衡并没有做错,但他也被弹劾了,有大臣就说,石显把持朝政时,你没有站出来,现在还把一些责任推到先帝身上,这不是人臣所为。再加上他非法扩大土地的事情也被揭发,成帝就把他贬为庶人了。匡衡回乡后没几年,就郁郁而终了。

匡衡儿时凿壁偷光的故事,鼓舞了很多人,却不想他会以这样的方式收尾。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要贪小便宜,通过努力付出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永远不要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和头悬梁、锥刺股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呀

凿壁偷光是谁

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是匡衡

在《西京要记》 中记载匡衡凿壁借光,故事梗概:

匡衡少家贫,好读书,夜无油.邻舍秉烛,衡凿壁引光读书.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匡衡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凿壁偷光(凿壁借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现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凿壁偷光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邹城市钢山街道杨下村。据《汉书·匡衡列传》记载,西汉丞相匡衡幼年时期,由东海郡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干活,夜晚凿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书。后匡衡封为丞相,为报杨老太借灯读书之恩,专程探望,此时杨老太已故去。后来此村改名为杨下村。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匡衡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