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汉朝 >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汉朝第一个汉奸是中行说,为什么他要出卖汉朝?

小编 时间: 浏览:0

中行说看似投靠匈奴,其实更像是内应,他在匈奴做的事情,不仅没有损害汉朝的实际利益,反而对汉朝有利。

当了解了中行说的一生,你会发现,匈奴只不过是他实现目的的工具罢了。

中行说此人,颇有文采,然而却得不到重用,最终选择给自己来一刀,入宫当了宦官。

他做宦官,不是为了谋生,应该是想要效仿秦朝的权臣赵高,换条路子入朝为官。

在汉朝,想要做官,有没有本事倒是其次,首先你要有关系、有路子。

因为朝廷选拔官员只有两条途径,要么从功臣集团或者宗室子弟里选拔,要么就是有达官贵人举荐人才。

前者占据了朝廷大部分位置,剩下的位置才由后者来补充。

很显然,中行说没有路子,既不是出身于权贵世家,也不认识达官贵人,因此空有才学,就是做不了官。

不过他从赵高身上看到了希望,赵高就是靠入宫做宦官起家的,最后却抓住机会,成为权倾一时的权臣。

于是,一心想要当官的中行说,就这么成了宦官。

然而,他运气够差的,还没等到机会被汉文帝赏识,他就被当做礼物送人了。

当时,匈奴是汉朝最大的外患,经常纵兵劫掠汉朝。即使是英武的汉高祖刘邦,也没能解决匈奴的问题,最终只得选择与匈奴和亲,来稳住匈奴。

所谓和亲,就是汉朝将“公主”送到匈奴,与匈奴单于联姻,这样大家都是亲家了,也就别打仗了。

当然,匈奴不会仅仅因为“美人计”就停手的,主要还是汉朝给的嫁妆非常丰富,不仅有大量金银财宝,更是有很多匈奴人继续的生活用品。

说白了,这和亲其实就是拿钱买平安。

然而即使如此,匈奴依然偶有犯边劫掠。

“公主”出嫁,自然要有大量随行人员,这些人也算是“公主”嫁妆的一部分,而中行说不幸的被选为了这种嫁妆。

中行说可是一心想着当官的,自然不愿意去匈奴,那地方不拉屎的,有什么好去的?

于是他向负责此事的官员抗议,表示死也不去匈奴。



在那些官员看来,区区一个宦官,根本没资格挑东挑西的,一口回绝了他的要求,强行将他送到匈奴去。

中行说自然不甘心,于是扬言道:如果将他送到匈奴去,他必定成为汉朝的祸患。

所有人都没把他的话当回事,毕竟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宦官。

不过这中行说是说到做到,他一到匈奴,就投靠了匈奴单于。他先后受到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的重用,在匈奴拥有很高的地位。

也正因为如此,汉朝君臣都认为他叛汉,这也使得中行说在历史上的名声很不好。

然而,当我们看看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就会发现,事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中行说做的第一件事,是怂恿单于恢复匈奴的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上,拒绝汉朝食物,回归匈奴传统食物。衣着上,拒绝汉朝的衣物,鼓励穿匈奴的服装。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怂恿匈奴单于当众将汉朝的食物丢掉,以凸显汉朝的食物不如匈奴的。还有穿着汉朝的缯絮衣物,骑马在荆棘丛中狂奔,来凸显汉朝的衣物不如匈奴的结实。

他表面上对匈奴单于的解释是:如果匈奴人过于沉迷汉朝的东西,那么汉朝只需要拿出20%的东西,就能够收买整个匈奴,到时候匈奴单于的命令就没人听了。

这套说辞,颇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味道,从匈奴单于的利益出发,让他做出对汉朝有利的事情,实在是高明

匈奴单于如果按照他说的去做,必然降低匈奴犯边次数,同时削弱匈奴人的战斗力。

要知道,匈奴之所以是汉朝的心腹大患,主要在于匈奴经常犯边劫掠汉朝的财物。

其根本原因在于,草原上物资匮乏,匈奴无法自给自足。

而一旦匈奴人恢复过去的生活习惯,对于汉朝物产的需求将大幅降低,那么自然犯边劫掠的需求也减少了。

这对于汉朝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同时,匈奴人恢复自己的传统饮食习惯,那么其食物来源只有肉类和奶制品了,长期吃这些东西,会导致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以至于消化不良,据说还容易便秘。

匈奴士兵隔三差五肠胃不舒服,其战斗力自然有所下降了。

中行说做的第二件事,是教匈奴人算账。



中行说传授匈奴人分条记事的方法,将所有物资按条目分类,然后分别核算库存。

没错,匈奴人连算账都不会,是真的惨。估计每次汉朝和亲送嫁妆的时候,都是汉朝说多少就是多少,匈奴人自己根本算不清。

在不会算账之前,匈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剩下的物资够用多久,时刻担心物资不够用了。不够用怎么办?只能去汉朝劫掠。

而当匈奴人学会算账后,匈奴人很多时候就会发现,物资够用,不用去汉朝劫掠。

这样,自然而然地减少了汉朝的损失。

中行说接下来做的两件事,都是帮匈奴单于找回面子。

首先,是传授匈奴单于“精神胜利法”。

当时,甭管匈奴和汉朝私下如何争斗,但是在明面上,双方是“亲家”关系,即使是做做样子,也要显得一团和气。

因此,匈奴单于和汉文帝经常有书往来。

汉文帝给匈奴单于写信,都是使用长度为一尺一寸的木条。

中行说教匈奴单于使用长度为一尺二寸的木条,给汉武帝回信。将印章和封泥也做大一号。同时还将匈奴单于名字前的称号加多加长。

总之,就是让匈奴单于在形式上压过汉文帝一头。

为此,匈奴单于还洋洋得意,殊不知,只有没实力的人才会做这种无聊的事情,纯粹是自我安慰罢了。

其次,是和汉朝使臣辩论。

当时,汉匈双方除了书信往来外,逢年过节的,还会派遣使臣互访。

由于双方关系实在不好,因此每次互访都成了双方的另一处战场,不过他们比的是文斗罢了。



我们都知道,匈奴根本毫无文化可言,文斗基本上就是汉朝单方面碾压匈奴,匈奴单于每次都被气得高血压发作。

有一次,汉朝又派使臣出访匈奴,匈奴单于为了一雪前耻,派出了中行说。

汉朝使臣表示,匈奴不尊重老人,把好吃好喝的都给了年轻人,老人有时候甚至要忍饥挨饿,没有大国风度。反观汉朝,提倡孝道,老人吃得好穿得好,匈奴应该多向汉朝学习。

中行说则回击道:双方国情不一样,草原上不止匈奴一股势力,各势力间竞争激烈,因此战争才是匈奴第一大事。

在匈奴,好吃好喝的给年轻人,是为了让他们有力气上战场,保护老人,保护自己的家园。

反观汉朝,每次遇到战事,老人还不是把最好的东西都给要上战场的年轻人?

汉朝使臣无言以对,于是转移话题,说匈奴人生活混乱。兄长死了,他的妻子会嫁给弟弟,如果弟弟都死了,那么就嫁给自己的儿子,关系太混乱了。

中行说表示,草原上条件艰苦,又时常有战事。一旦丈夫战死,妻子很难独自生存下去。匈奴的做法是为了保住女子的性命。

而且此举还能加深亲属间的关系,使得匈奴充满亲情。

反观汉朝,关系是梳理得很清楚,但是亲情也淡了许多,这方面还不如匈奴。

汉朝使臣被中行说说得哑口无言,干脆闭口不再说话,这次文斗,是匈奴赢了。

这两件事,看上去都是匈奴占了便宜,匈奴单于很有面子,其实真正获利的却是汉朝。

匈奴犯边,看上去都是为了劫掠,但是有的时候,真实原因是匈奴单于要立威。

匈奴看上去是一个势力,其实是由大大小小的部族组成的联盟,匈奴单于的地位并不稳固。汉朝经常在文化方面碾压匈奴,使得一些人借此质疑匈奴单于的能力,匈奴单于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战争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罢了。

也就是说,汉朝自以为是的文斗,其实增加了匈奴犯边劫掠的次数。

而当匈奴人觉得自己在文化方面占到上风后,出兵汉朝的需求自然减少了,汉朝受到的损失自然也就减少了。

所以,从实际利益考虑,其实是汉朝赚了。

那么,中行说做了这么多,他到底图个什么呢?

很简单,他还是想回汉朝做官。



中行说做了这么多事情,其实就两个作用,一方面是显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刺激汉文帝。

中行说这行为,就有些像分手的情侣,被甩的一方总希望用各种方法让对方后悔,最好能回心转意。

所以,中行说是希望汉文帝后悔当初将自己送到匈奴,进而对其进行招揽,授予高官厚禄。

毕竟,中行说为了这个目的,可是狠心给了自己一刀。不实现目的,那一刀就白挨了。

至于匈奴单于的器重,他根本看不上。匈奴那地方,又穷又破,匈奴贵族过得还不如汉朝的地主。

即使是匈奴单于,过得也就比汉朝的县令强些,还不如汉朝一个郡的太守。

因此,匈奴的生活对他毫无吸引力。

所以,中行说在匈奴的时候,看上去为匈奴做了很多事情,结果都是虚的。汉朝实际的利益并未受到损害,因为他还想着回到汉朝,享受荣华富贵。

其实,中行说就是时代的悲剧,他可谓是生不逢时。

他有才华,却没有步入仕途的机会,无奈之下做了宦官,却又被送去匈奴。

可以说,是汉朝自己塑造额中行说这个叛汉者,如果不是汉朝一意孤行要把中行说送到匈奴,他也不会为匈奴效力了。

说到底,这一切其实是汉朝自作自受,不能怪中行说。

好在中行说只是把匈奴当做工具,他心里思思念念的还是回到汉朝做官。因此他并未损害汉朝的实际利益,甚至他的所作所为对汉朝反而更有利。只是不知道,下次再发生类似事情,汉朝还能不能这么走运了。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