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趣闻趣事 > 宦官 > 明朝 >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

admin 时间: 浏览:0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

朝史暮想:


本质上,明朝宦官势力的崛起和强大,都和皇权的延伸有关。


朝史暮想希望各位,把思维从史书的繁杂外衣和对抗立场中跳出来,来看待明朝的宦官集团。


明朝太祖朱元璋有过“内臣不得干政”的祖训,其立意主要是为了皇权的独立性和绝对性。但是同样,朱元璋也非常明白,皇权真正的敌人来自内部,老朱家江山最大的敌人也来自内部,即——文官集团。


整个明朝的历史,其实可以看作是皇权和文官集团的斗争史。从朱元璋开始,裁撤宰相,颁布《大明律》,创建锦衣卫等等手段,其实都是为了对付和约束文官集团。


朱元璋做的很成功,但是孙子朱允炆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朱允炆一上来就和文官集团很亲近。这自然也不符合宦官集团的切身利益。事实上,朱棣后来发“靖难”之师,能够成功夺取皇位,和朱允炆身边诸多内官投诚,提供情报有关。


朱棣上台后,第一件要面对的事情就是平息文官集团的反扑。朱棣很直接,就是用宦官集团去压制。也就是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宦官势力开始抬头。郑和一个太监能够受到重用,七次远洋;东厂开始创立,辖制锦衣卫,监视百官,都是基这点考量。


之后朱高炽,朱瞻基两朝,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的博弈一直平衡地保持着。这种平衡也证明了皇权的稳定性。


但是到了朱祁镇时期,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登基的时候年纪太小,朝政自然由几名内阁大臣把持,比如著名的“三杨”。而随着朱祁镇年纪的增长,对于收回权力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明朝的外戚势力,一直被控制得很好,所以朱祁镇能够依仗的,也就是宦官集团。最著名的就是大太监王振了。王振的出现,其实是朱祁镇对朝局掌控的加强。所谓的王振一党,其实就是朱祁镇的爪牙。


而“土木之变”,其实就是文官集团和王振一派斗争的综合结果。之后朱祁镇被俘,朱祁钰上台,自然要和哥哥朱祁镇的势力做分割。于是,于谦这种中间派和外戚势力得到了重用。宦官势力受到了压制。


到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宦官势力再次开始抬头。比如曹吉祥等人。但是因为之前朱祁钰清算王振一党的时候,宦官势力得到了削弱,故而此时皇权也有点大权旁落的意味,以李贤为首的文官集团一直掌控着朝局的大走向。


朱见深时期,深感文官集团势大,开始刻意疏远文官集团。再加上宦官集团会来事,故而宦官势力在这个时期再次得以成长。汪直创建了西厂,就是典型代表。


接着的朱佑樘,为了平复文官集团的积怨,对爸爸朱见深一些人事做了改动。包括打压了一部分宦官势力。这个时候,史书里的宦官集团都比较低调,朱佑樘用自己的方式制衡者文官集团。这个制衡,主要体现在其执政后期,前期还是和文官集团有过一段蜜月期的。


到了朱厚照时期。朱厚照虽然有些举动显得很荒唐,但是事实上是一位牛人。刘瑾,八虎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朱厚照用刘瑾等宦官,完成了对机要部门的人事安插,比如军队,比如厂卫系统,比如司礼监等。同时,朱厚照用刘瑾新政,进行改革,其目的也是两个——钱和权。


但是因为刘瑾得罪的人太多,朱厚照最后只能牺牲刘瑾,防止自己被引火烧身。但是此时的朱厚照已经大权在握。


到了朱厚熜时期,小宗即大宗位,自学成才的朱厚熜一开始对宦官集团是强力压制的,并且通过挑唆文官集团内斗,来掌控朝局。他是一个权谋的天才,却不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帝王。这个时期,斗争形式是宦官集团通过司礼监和文官集团的内阁相抗衡。


明代政府的运作流程是:

内阁票拟(建议权)——司礼监或皇帝批(决策权)——六部实施(行政权)——都察院,六部给事中检查(监督权)


所以,当皇帝怠政,懒政或者故意授权的时候,司礼监的批红就显得至关重要。


之后是朱载垕,高拱等文官集团再次夺权。


六年后,朱翊钧继位。前十年,李太后,张居正,冯保的三角联盟,保证了皇权的基本独立。冯保作为李太后的心腹太监,牢牢把控着厂卫系统和司礼监。


万历十年后,张居正死。此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内阁权势日重。朱翊钧用躲避的方式,疏远了朝臣。并且让大批的宦官势力,染指经济事务。皇权得到了加强。


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暂且不论。


朱由校这个木匠皇帝,魏忠贤出现了。这个时候的,因为党争的演变,魏忠贤已经不能算是简单的宦官势力。他是一个庞大的政治联盟,集合了文官集团,外戚,宦官势力的大成者。有魏忠贤这么一个人在把控全局,不说国家如何强大,起码朝廷不会太乱,因为反对者都被阉党踢走了。


如此,朝中就有人做事,有人担当。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说魏忠贤在,大明不一定会亡的原因。而魏忠贤的权力,又是依附在皇权身上,所以虽然木匠皇帝什么也不管,但是从来不担心自己的江山会易姓。


朱由检的时候,为了掌控权力,上台就打倒了魏忠贤。同时大批阉党遭到清算,其中包括大批的文官集团成员。党争再次显现。皇权虽然变得更加绝对化,但是朝中已经混乱不堪,甚至比朱厚熜的嘉靖朝,朱翊钧的万历朝还要混乱。


没人做事,为了斗争而斗争,派系林立,一个人做事,一群人挑毛病,没人能够控制整体的局面。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问朝史暮想,宦官集团在明代发挥着一个怎么样的作用,那么他是一种调和剂,也是一种加强皇权的工具。


当然,很多时候,特定的人,特定的事,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终有明一代,即便宦官势力如何强大,其始终依附在皇权之上,无法独立运转。所以,没有出现类似唐朝晚期的宦官手握大权,肆意更替君主的情况。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明朝宦官机构中十二司,各司太监的职务名称?

比你要的全,而且还带职能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

1. 批答奏章,传宣谕旨;

2. 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

3. 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十二监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四司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明朝掌印太监顺序?

明朝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四司及兵仗、银作等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掌印太监顺序主要按其所掌衙门重要性和权利排序。

第一顺位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称为“内相”,可与内阁首辅大学士分庭抗礼。后序因皇帝变更而不定。一般来说仅次于司礼监的有内官监(郑和曾任内官监掌印,在位时不亚干司礼监),御马监(名为养马,实掌内宫兵权,如搬倒刘瑾的张永)。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