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当年明月 > 明史 > 山海关 > 孙承宗 > 明朝那些事儿 > 祖大寿 > 明朝 > 当年明月说清兵入侵,孙承宗是唯一一个能拯救明朝的人,对吗?

当年明月说清兵入侵,孙承宗是唯一一个能拯救明朝的人,对吗?

未知 时间: 浏览:0

当年明月的成名作是《明朝那些事儿》,整体来说其实是一本以白话文翻译《明史》为基础的通俗作品,而《明史》的成书,其实底本是明朝遗民万斯同等人的稿本,这一批修史遗民多数为东林党,对于明朝前期和中期的历史,他们的叙述,其实是有稳定的价值观脉络的,所以翻译工作做起来好做,也不会有太多的矛盾。

但是到了明历史这一段,遗民们或者本人就是历史的参与者,或者他们的师长是历史的参与者,就开始有明显的价值观混乱和倾向。

而通俗历史作品,往往是很难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利益关系梳理清楚的,那样读者看不懂,也很难进行“好”、“坏”判断,这时候,就需要去择其一端,说一些读者好理解的事儿,而不是去展示历史的本相。

当年明月说清兵入侵,孙承宗是唯一一个能拯救明朝的人,对吗?

现实问题是,孙承宗以天启老师、大学士身份出任督师的时候,辽东、辽西已经败坏不堪,几百万辽民落入敌手,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是守着山海关开始恢复辽地,形势不可谓不恶劣。

经过他的整顿,复地数百里,练兵近20万,由以辽西将门为核心建立了防御体系,另调客兵填充,又建立车营、铁骑营等,构成了看起来不错的辽西防线。

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巨大的财政支出的基础上,明朝一年岁入800万两,在辽地消耗最多的时候扔进去500万两,后来通过加征,搞到了1000万两,已经是民怨沸腾,但是哪怕裁撤客军,每年也需要耗费300万两之多。

这个成本带来了什么呢?带来的是养肥的辽西将门,明显出现了军阀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袁崇焕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下愈演愈烈,在袁被杀后,祖大寿甚至带兵一路奔逃,这在大明朝之前纲纪仍在的时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当年明月说清兵入侵,孙承宗是唯一一个能拯救明朝的人,对吗?

结果,孙承宗一封招抚了祖大寿,祖大寿也终生不复入山海关一步,这群人,或许还没有降清,但也很难说还是明臣了。

这是结果之一。

结果之二,明朝重金打造的辽西防线,实际上根本没有抵御后金大军的能力,与其说是他们的坚城、火炮挡住了后金兵,不如说是从沈阳到辽西漫长的补给线和彻底残破的辽地挡住了后金兵的步伐。

因为无论是孙承宗的铁骑营还是车营,还是祖家的家丁,在真正的大规模野战中,对后金军完全没有胜利的能力,所谓守城,没有援兵,最后就成了守死。

军队不能胜利,仍旧需要海量的银子养着,也就不能裁军,那么明朝脆弱的财政,就只能长期的拆东墙补西墙,之所以那么多西北边军加入农民起义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兵也得卖儿卖女才能避免饿死,那么当流寇总还有一口饭吃吧?

说孙承宗能救明朝,他怎么救?

当年明月说清兵入侵,孙承宗是唯一一个能拯救明朝的人,对吗?

这老爷子作为资深文官的能力不容置疑,比如协调关系,震慑下属,甚至战略谋划,都不差,最牛的是他的个人气节和天子的关系,尤其是天子的信任,让他不至于重蹈熊廷弼的覆辙。

但是,资深文官也没有具体练兵带兵的能力,还是得依靠下面的人,事实上,下面的人在这个系统里,多数养成了“油子”,目的也不是救国家危亡,而是捞钱。因为天启二年的时候恐怕没谁觉得大明会亡。

孙承宗如果说挽救明朝,唯一的机会就是编练一支精锐兵力,用银子堆出来,能够在野战中打败清朝的白甲兵,而不是撒胡椒面似的建立一个镇的架子。

这支精兵存在,则可以逐步扩充,甚至裁汰无用的辽兵,最终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但是他恰恰是反其道行之。

所以,孙承宗不可能挽救明朝,他的路子就是错的。

当年明月说清兵入侵,孙承宗是唯一一个能拯救明朝的人,对吗?

此文由本人{历史深度解密}原创,抄袭必究!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想和我讨论历史相关知识或者问有关历史问题的朋友们,欢迎评论,谢谢你。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